卫星的概念
卫星是任何以圆形或者椭圆型轨道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月球是地球最初的天然的卫星,而那些大量的人造卫星通常更靠近地球。
・ 卫星是按照一定的轨道运行的,在轨道上最远的点称为远地点,最近的点被称为近地点。
・ 人造卫星绝非流水线生产,大多数卫星是为其所执行的任务而量身定做。除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由超过20颗卫星在轨;铱星系统,由超过60颗卫星组成。
・ 大概有总共23,000的人造天体在轨道上漂浮,这些都是那些大到足够让雷达追踪的物体。它们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地被送入轨道,要么就是已经超过其使用寿命。数目变化由航天局实施统计。没有送入预定轨道的载荷、电池耗竭的人造卫星、火箭助推的残余物都包括在内,所有这些编入目录的就有26,000件。
尽管技术上说来,任何环绕地球轨道上运行的物体都可以被称为卫星。但卫星这个术语还是常常被用来描述某个为执行专门的任务或者带有某种目的,而被置入地球轨道上的有用的物体。譬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气象卫星、通讯卫星和科学卫星。
哪国第一个把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1957年10月4日苏联人第一个把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NASA提供
苏联1号,第一颗人造卫星,带有四个鞭状天线
由于前苏联政府对此次发射的高度保密,没有任何关于这次著名发射的照片被透露出来。苏联1号是个23英寸(58厘米)、184磅(83千克)的金属球体。尽管这是极其了不起的成就,但以今天的标准看来它还未免有些简陋、功能单一:
・ 温度计
・ 电池
・ 无线电发射器-按照温度的变化改变它的发射频率
・ 氮气-对卫星内部增压
苏联1号的外面有四根鞭状天线,在以我们今天常用的市民频率(27 MHz)发送短波信号。
92天以后在重力的作用下,苏联1号下坠并且在大气层中烧毁。苏联1号发射的三十天之后,一枚内有空气甚至携带一条莱卡犬的重约半吨的苏联号被送入轨道,它于1958年4月在大气层中烧毁。
苏联1号是个说明卫星其实如此简单的好例子,我们接下来还要看到今日的卫星要复杂得多,但是基本的原理却又惊人地相似。
私人的回忆:1957年10月4日,苏联1号发射成功!
尽管苏联1号随着电池的耗光而在发射后的三周就消逝,但它当时所产生的巨大轰动足足影响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