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军用飞机上,都装备有电子对抗设备。这类设备,大体上可区分为自卫性电子对抗设备和进攻性电子对抗设备。
普通战斗机和轰炸机上。装备的电子对抗设备多半是防御性的而且主要是针对敌人的雷达系统和那些由“雷达头'导引的导弹的。
前面介绍过的“雷达告警设备'、“假目标诱饵技术'、“雷达烟幕技术'等等,大体都属于防御性电子对抗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有源的防御性机载电子对抗设备。这类设备大体由机载侦察接收机、“威胁判断与对策'计算机、干扰发射机以及有关的收/发天线系统组成。其工作方式是:侦察接收机以宽带扫瞄方式或以多机并行工作方式,接收战区的敌方雷达信号;然后,经过电子数字计算机处理,判明“威胁情况'即算出敌方雷达的坐标、距离、射频频率和脉冲参数等等;接着由计算机控制干扰发射机,按不同的“威胁对象'发射不同的干扰信号,如:宽带噪音信号,瞄准式强功率阻塞干扰,距离欺骗(“距离拖引”)信号或速度欺骗(“速度拖引”)信号等等。
在重型战略轰炸机以及专用的电子对抗飞机上,除了防御性的电子对抗设备外,还往往装备了进攻性的电子干扰设备。
进攻性电子干扰设备,其组成部份大体上同防御性设备差不多也是由侦察接收机、计算机和干扰发射机三大部份构成的。其差别在于:它不但针对敌入的雷达系统而且还针对敌方的通讯系统。因而,其侦察接收机的功能更广,扫瞄频带的范围更宽。其计算机的容量更大,功能更完善;其干扰发射机的波段更宽,干扰信号品种更多,干扰信号的功率更加强大(例如,往往达到数百千瓦),足以阻塞敌方的通讯系统和霄达系统。从而达到瓦解敌方的指挥、制导和通讯网,达到我方的战术目的。有时能够达到“兵不血刃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