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 |
1909年9月21日,中国最早的飞机设计师和飞行员冯如,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飞机,在美国奥克兰市附近的派得蒙特山丘上试飞,首次飞行取得成功。后来又进行过多次飞行,他的飞机飞行高度达210米,速度达到每小时105千米,沿海湾飞行距离曾达到32千米。这是中国人首次驾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 。 冯如,1883年12月25日出生于广东恩平,十几岁去美国做工。经过10年半工半读,刻苦钻研机械工艺技术,掌握了机械和电学等方面的知识。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行成功后,冯如深受影响,决心要研制并驾驶飞机,以报效祖国。1907年,冯如与其他几位华侨一起,在奥克兰租厂研制飞机,虽连遭挫折,但毫不气馁,经过10多次修改,终获成功。1910年,冯如又新制成一架双翼机,于当年10月至12月间在奥克兰进行表演,获得成功,孙中山先生称赞“我们中国有杰出的人才”。 1911年2月,冯如带着助手及两架自制飞机回到国内,准备 报效祖国。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驾驶自己制造的飞机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第一次飞行。由于操纵系统失灵,飞机飞至百余米时失速下坠,冯如负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成为中国第一位驾机失事的飞员。
|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响起了一个响彻寰宇的声音:“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从此,我国的航空工业进入了一个开天辟地的新时代。 由于旧中国航空基础的薄弱和不断遭受的破坏,留给新中国的仅仅是一些破损的飞机、机场和工厂,而且人员物资奇缺,在开国大典上,由于飞机数量太少,就连带弹巡逻的4架战斗机也参加了阅兵式。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 然而和平的日子远没有到来,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志愿军空军背负着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赴朝作战。由于空军飞机奇缺,全国人民一度掀起了捐款为志愿军空军买飞机的热潮。战争的迫切需要,大大加快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的步伐。当时,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明确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在这正确一方针的指导之下,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很快,我们便争取到了苏联的援助,两国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这对于正在筹建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年的4月18日,中央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维修工作,到1951年底,航空工业局一共接受了18个工厂,职工近一万人,新中国的航空工业终于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中诞生了。 航空工业建立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适应抗美援朝的需要,全力保证志愿军空军飞机的修理,同时为逐步从修理过渡到制造积累经验。没过多久,我们便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之下建立起了包括沈阳飞机厂在内的第一批骨干企业,设备基本上都是从苏联成套购买的。在建设航空企业的同时,我国也十分注重人才的利用和培养,一大批学成归国的有航空技术专长的知识分子相继被委以重任。如曾经留学英美的徐舜寿、黄志千、吴大观、虞光裕分别受命组建我国的第一个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曾留学英国的陆孝彭,被任命为飞机设计师,后来主持设计了中国的第一代强击机;从美国回来的昝凌被委任建立中国的第一个航空仪表设计室等等。我国还于1952年创办了三所航空高等院校,为我国航空工业培养后续人才,这三所航空高校是:北京航空学院,由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和四川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的航空系合并而成,后改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东航空学院,由原中央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而成,1956年迁往西安并与西北工学院合并成为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升为南京航空学院,后改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三所高校为我国的航空工业输送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调整和建立航空企业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了试制飞机的计划。1951年12月,经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我国要在3到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苏联的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5(后改为试制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由南昌飞机厂制造的初教5(仿雅克-18)于1954年7月11日试飞成功,并于8月26日开始投入批量生产。1956年7月19日,由沈阳飞机厂制造的歼5(仿米格-17)喷气式战斗机也飞上了天空,9月8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我国试制成功歼5喷气式战斗机这一消息。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成就惊人,已经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 |
就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欣欣向荣之际,1960年7月,前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回了专家。再加上“大跃进”所造成的恶果和三年自然灾害的降临,新兴的航空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航空材料和器材的缺乏,这对我国薄弱的基础工业来说又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然而,这一切都难不倒刚刚挺直腰板的中国人,在国家的大力关注和扶持之下,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航空工业的建设上,同时成立了中国自己的航空研究院,开始培养科研队伍。从此,我国的航空工业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 早在1958年,我国就曾在大量积累仿制苏联飞机的经验基础之上,自行设计了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并试飞成功。虽然由于空军飞行训练体制的变动,这种飞机最后没能继续研制和投入生产,然而却开了新中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另外还有一架由中国自行设计成功并投入大量生产的飞机,它就是最初由沈阳飞机厂设计,后转入南昌飞机厂继续设计的初教6。该飞机于1960年12月完成鉴定飞行,1961年投入成批生产,一共生产了近1800架。这两种飞机的成功说明我国已经开始了由仿制向自行设计的转变。 而自行设计飞机最成功的例子则是超音速强击机强5和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承担强5研制工作的是南昌飞机厂,于1958年8月开始设计,总设计师是陆孝彭。强5是根据空军对强击机的实战要求,立足于当时国内的工业水平进行方案论证的,对于一些一时研制不出来的高性能专用机载设备和原材料,就采用暂时替换的方法绕过障碍,因此很快第一架强5飞机于1965年6月升空试飞,并于1969年底开始成批生产。强5是中国自行设计成功的、生命力很强的优良机种,并且后来向国外出口。承担歼8飞机设计任务的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工作开始于1961年,总设计师先后由黄志千、顾诵芬担任。在摸透了歼7飞机的基础之上,设计人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各种试验,经过充分的方案论证,终于在1966年设计出了歼8高空高速歼击机。1969年,第一架歼8升空试飞。 然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正当世界各国竞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航空工业,研制新的高性能军用和民用飞机时,刚刚走上自力更生道路的中国航空工业再一次遭受到严重破坏,文革中各种新型号的飞机长期延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时间上的损失更是无法弥补,中国与发达国家航空工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才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航空教育濒临解体的地步,人才培养中断,造成航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5、歼7、歼8等飞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其代表就是歼8Ⅱ歼击机。歼8Ⅱ是为满足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初期空军作战的要求而自行研制的新机种,于1981年开始由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进行方案论证,总设计师为顾诵芬。1984年6月12日,第一架歼8Ⅱ飞机升空试飞,不久便投入生产。此外,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也处于最后研制阶段。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在努力发展军用航空的同时,我国航空工业也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开始转向民用。航空工业本身就是一个产业,在战时以发展军用飞机为主,在平时就应该以发展民品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从战时到平时的转变,而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也加快了步伐,不但研制出了运7-100、运12、运8、直9等民用飞机,而且民品的生产也大大增加。但我国在民用航空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比在军用航空方面大得多 ,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赶上。改革开放不但使中国吸收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而且也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世界:如今我们生产的各种军用飞机(如歼7M和强5Ⅲ)和民品已经可以出口到国外,为国家出口创汇了。 |
中国航空航天大事记 |
1909年9月21日 中国人的第一架飞机――由冯如制造并驾驶在美国的奥克兰市郊区试飞成功。 1910年8月 清政府拨款委任留日归来的刘佐成、李宝浚在北京南苑修建厂棚制造飞机。并利用南苑驻军操修建了中国第一个机场。 1913年9月 中国第一所航空学校――北京南苑航空学校成立。秦国镛任校长。 1920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条民用航线――京沪航线京津段试飞成功。于5月8日投入运营。 1920年5月1日 中国第一个出版的航空期刊《航空》杂志创刊 1920年5月1日 中国最早的民间航空团体,中华航空协会在北京成立。汪大燮任会长。曾主办《御风》半月刊。 1922年3月31日 直系军阀为其“京汉航空线筹备处”作宣传,在保定举办空中游览,一架享德利・佩治型旅客机 失事,机上14人全部遇难。这是中国民航首次事故。 1927年1月1日 广东航空学校第2期学员毕业,飞行教官丁纪徐在该期毕业典礼上进行了空中跳伞表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空中跳伞者。 1928年10月10日 中国第一所民办航空学校――厦门民用航空学校成立。 1929年6月6日 中国航空协进会在杭州西湖博览会上开设航空陈列室,有模型、图片以及飞机实物展出。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航空展览。 1936年4月24日 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的风洞在清华大学进行首次开车运转试验。 1950年6月19日 人民空军第一支航空兵部队――第4混成旅在南京成立,聂凤智兼旅长。下辖2个歼击团、1个 轰炸机团、1个强击机团。 1951年4月18日 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在沈阳成立,段子俊任局长。 1954年7月25日 南昌飞机厂试制雅克-18(初教-5)型教练机成功,并通过国家鉴定 1956年9月8日 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种喷气式歼击机米格-17Ф型(歼-5),并获批准批量生产。 1958年2月18日 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山东诸城上空击落国民党空军RB-57A型主空侦察机1架。 1958年7月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歼教-1型喷气式教练机在沈阳首飞成功。 1959年9月30日 由沈阳飞机厂制造的米格-19(歼-6)歼击机首飞成功。 1962年9月9日 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在南昌首次击落国民党空军U-2型高空侦察机飞机1架。 1964年2月20日 中国航空学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学会章程。沈元任理事长。该会出版的刊物有《航空学报》、《航空知识》。 1964年4月11月 由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的霹雳-1型空空导弹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64年9月 轰-5型飞机在哈尔滨飞机厂试制成功。1967年4月投入批生产。 1966年1月17日 国产歼-7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并于12月28日定型投入批生产。 1971年9月13日 林彪等人仓皇登上停放在山海关机场的空军一架三叉戟型飞机,强行起飞外逃,后坠毁于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地区,机上人员全部摔死。 1979年12月 新中国自行研制的歼-8型高空高速歼击机设计定型。翌年12月交付空军试用,1981年开始装备空军部队。 1980年4月8日 由空空导弹研究所和株洲发动机厂承制的“霹雳”-3型空空导弹设计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1981年12月 中国独立改进改型的第一种空空导弹“霹雳”-2乙型设计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83年8月23日 新中国第一个热气球在河南安阳首次自由飞成功,飞行员为刘连成、郝东山、宋茂森。 1984年6月12日 沈阳飞机公司试制的高性能歼击机歼-8Ⅱ型飞机由试飞员曲学仁驾驶首飞成功。 1986年2月18日 新中国第一艘热气飞艇“蜜蜂6号”在北京航空学院试飞成功。 1986年9月4日 霹雳-5乙型空空导弹设计定型,歼-7、歼-8型飞机均可携带这种导弹。 1987年4月 霹雳-7号空空导弹通过技术鉴定,同年12月批准设计定型并投入生产。 1992年1月16日 国产直-9型直升机首飞成功。 1996年11月5日至10日 中国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首次举办。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厂商参加展示,观众达70万。 1998年11月15日至20日 举办了第二届珠海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自行研制的FBC-1首次亮相。 2000年11月21日 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2001年1月10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
|